前一日在臉書上看到這個文藝講座
於是趕緊抓了紙筆記下來,很少在夜深人靜又匆忙的時間點突然看到一個講座
然後趕緊記下來的。
這個文藝講座型式很特別,是位於誠品敦南裡的一個衣服櫃位裡
這個櫃位的名稱就是:陳探月&袁憶甄
主講者:鍾文音
主 題:走吧!青春的凝視與足跡
活動內容:
14:00 ~ 15:00 鍾文音—旅行、攝影分享
15:00 ~ 16:00 作家與設計師的對談
-------------------
陳探月&袁憶甄,是品牌名稱,也是服裝設計師
簡單、典雅、利用皺褶組合成各種俐落且大方的知性美
今天是為了鍾文音老師而來,卻也認識了這個品牌
這個講座很沙龍,棉麻材質、矮矮的長沙發三張
到的時候將近兩點,因為急著上二樓買書因而遲到一下下(第一次去到敦南誠品,好像土包子。哈哈)
人不多,但是氣氛是溫馨的,比對著旁邊冷清的櫃位,我更喜歡這種分享的感覺。
旁邊的投影幕一幕幕播放著老師先前到各地旅行時的攝影照片
而老師就坐在我的前面(不到一公尺)談起了他的近況
我從來沒有離講師這麼的近過,任何一位都沒有
想偷偷拿起相機拍照都覺得很害羞
老師談起他最近正在整理自己以前的作品
也談到包括出版了《一天兩個人》之後的心境轉折
這本書是鍾文音開始的雛形、是絕版十多年後,第一本青春哀傷短篇小說的重現。
書的詳細內容可看以下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4747
因為我正在閱讀中,因此還不能與大家分享心得
就先與大家分享講座時的感想好了:)
---------------------
「很多事情你以為你處理了、整理了,但是其實很多角落還是塵埃處處,充滿了荒蕪的塵埃,這會讓你自己去看透你的陷落之處。」
老師最近在整理以前的舊作,包括照片、心情等所提到,我聽完這句話很有感觸,
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子,越去整理一些東西,也許丟的越多,垃圾桶的東西越堆越高,但是仍殘存在腦海裡
除非上了年紀將這些事自然遺忘,否則自己也是一直沉浸在回憶的泥淖裡
「包括書寫也是,我都不敢問意義何在。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任性而不思自己的至性,因為他還是有一個『我』在觀照他自己。」
老師提《艷歌行》裡的這些女子沉淪於台北時,她們的內在世界是主要書寫核心,並提到沉淪有很多種面向
而《艷歌行》的主要題旨是:如果這一切注定要成廢墟,那我本來就不需要永恆。
而這題旨也正回應了鍾文音老師近來在處理的一些情緒,比如同儕的自殺或是離去
「整個台北的、就如現在講話的此時此刻都是非常的資本主義、小資的這種生活裡頭,它能夠撫慰我們的東西其實是,不斷的再得到又再失去。」
現在的人,已經習慣得到後是失去,失去後又嚮往著得到,陷落在這種無止盡的迴圈裡。
鍾文音老師非常樂意、開心的來到陳探月&袁憶甄這個櫃位上演講是因為
她看到了這些設計人用他們生命的本質去呼喚任何的媒材
包括了老師當天所穿均是此品牌的衣服是最好的證明以及呼應
輕柔綿麻材質的白色上衣搭上黑色罩衫外套顯得俐落大方,而墨黑色百褶裙搭上黑色瑪莉珍楔型鞋更增添了些許柔美且可愛的風格
老師提及:這些衣服都是有生命的,可以與人對話,包括在寫作也是
有時現實拉住自己時,必須轉個彎去看看別的風景。
而老師轉彎的方式就是去旅行,因而才能免於擱淺在被感情的十字架釘在原地而無法呼吸。
而她旅行的方法不像是男性的生態冒險,而是帶著自己的幻影去走這個世界
尤其是文化的吸取,會給自己很多靈感的源頭。
老師提及巴勒斯坦及以色列時,也讓身處在台灣的我深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以及幸福
「我這一生還是一直在努力尋找:我如何成為我自己」
我之為何為我
而人一生下來的使命就是努力的在做自己,偶爾有時迷失自我
因此找尋自我就變成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
老師講到一個我非常有感觸的情境:
老師曾經當過兩年的記者,在跑蘇富比的拍賣時
落槌下取代而來的是驚人的天文數字
千萬、億的聲音在耳邊迴響,她本身沒有感覺,因為那與自己根本沒有干係
當藝術品變成是買賣交易下的商品
也許它就失去了「美」的意涵
「作家或創作者最害怕遇到的就是感情的黑洞」
一旦被吸入黑洞中,也許所有的書寫都失去意義
但我想也許正是因為這個黑洞頻頻向我們招手
而我們與之抗衡的過程也最使自己去正視的一個關鍵
在台灣,作家若不每年出一本書,也許根本就不會被記得
雖然老師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要被記得
而是她認為,這是作為一個書寫者最基本的型式
若不書寫,著作就會永遠被放在抽屜裡甚至被遺忘
在日本,這種現象卻完全顛倒
書寫是他們所熱愛的事情,例如像村上春樹就可以寫很長、寫很久
若他生長在台灣也許就不會被認可
在日本的環境下,他們就是希望你活著的每一年,就像耕耘一般的去豐收你的世界
而那個豐收是自己去定義的。
「我覺得,小說的難度在於我們所流失的回憶的細節,都不再回返。」
老師接觸許多學生,都嘗試想要寫作
但常常發現寫出來總是短短幾句,那是因為回憶的細節都慢慢的流失、已無法勾勒
「台灣最美的東西就是個體,比如在大街小巷的亭閣的角落,那些時光的暗影」
老師是個對生活小細節處處留心的觀察者
就像一個生態觀察學家一樣
將耳聽、眼見、所觸摸的任何感官知覺所記錄下來
聽完老師的分享之後,坐在公車上一直回想著老師所說過的話
我想我得趕緊看完《一天兩個人》
便能更接近老師的世界了:D
以下為當日的照片
========================================
分享的地點在一個櫃位裡
老師的攝影作品
正在簽名的老師與書迷
=====================================
逛了老師的臉書後發現
當天也有在場的一位男生
在簽名時與老師聊了好久,是個忠實的書迷呢!
老師的文字是如此的有魅力:)
以下圖片轉至鍾文音老師的臉書
10/5在敦南誠品的分享會
老師與忠實書迷的合照
老師全身皆為陳探月&袁憶甄品牌的衣服:)
於2012年初發行的暗室微光,大家可以看看:)
鍾文音老師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714512502
老師的臉書很常更新他的活動以及近況
大家可以上去按讚,便可以得知老師最近的消息囉^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