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號這天
邀請到聞天祥老師來演講
老師在電影界可謂家喻戶曉,是個非常知名的影評人
在各大小小的影展上面通常可以見到他的身影
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最大盛事金馬獎暨影展
還有奇幻影展,以及選片指南的講座上
還記得五月多的時候去金馬執委會採訪老師
老師侃侃而談,電影對他的意義~
補充一下,老師現在為金馬執委會的執行長噢~
一年可以看三四百部片的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原來是因為老師本身的工作一天都需要看大量的影片,而就算搭飛機
老師還是不會放過任何可以看電影的機會
別人搭飛機可能是呼呼大睡,但老師不一樣,
因為電影對老師來說是他的生命~
老師認真的神情,在講座的前一天,還特地準備了參考資料要給民眾
讓民眾能看到電影、也有文字解說輔助
老師就讀高中時期,許多學生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就是
家庭聯絡本上通常都要寫一週大事或是各式各樣的書籍讀後感
而老師,總是寫電影觀後心得
這也讓老師高中時期的導師非常的欣賞他~
就這樣出自於「喜歡」
老師說,他不是為了寫而寫
而是他發自內心的喜愛電影,因此看完電影後,將這些文字寫下來
也受到了許多雜誌、報社的邀稿
到之後走上專業影評人的這條路~
常常聽到許多人說:興趣不能當做工作,
因為工作的無奈以及重複性會扼殺了興趣,興趣還是就單純的當作是休假日的消遣就好。
在老師身上,我反而看到了不一樣的辯證
老師徹底打破了興趣不能當作工作的這個迷思
反而將自己的興趣發揮的淋漓盡致,也讓喜愛電影的人們一同分享他的喜悅
老師現在也有在台灣藝術大學的電影系任教,
此次能來到金車文藝中心演講實屬難得
因為老師在三四月份就要忙奇幻影展;五月開始忙坎城影展,所以那一陣子很常當空中飛人;再來就要開始忙金馬徵件、頒獎典禮、影展
所以這段時間老師恰巧有空檔~於是就答應了我們的演講邀約!
想起來就覺得很開心:D
此次的講座,現場人數八九十人,文藝中心都快坐不下了
老師前一個半小時先分享,後面就播放影片給民眾看
當天因為音響及麥克風設備的問題
導致聲音忽大忽小
讓現場的民眾覺得不舒服,在這裡跟大家說聲抱歉><
我們已經改善完畢,下一次的講座就可以讓大家感受到舒適的講座環境囉~
此次的演講,老師準備充足,剛好講到四點整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掉民眾們的好奇心
尤其有很多死忠的金車推理講座粉絲呢!
所以還是開放了五位民眾提問
此次送的書是老師最近的的作品《過影》
想必是供不應求的~XD因為民眾的熱情
許多人舉手都沒辦法問到,但還是有些民眾留下來和老師合影留念呢!
老師在講座上透露,當初在訂題目的時候,其實比較想講火車怪客與天才雷普利
但後來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後,老師決定了「推理的眼淚」這個非常具有張力的題目
而為什麼會用推理的眼淚來訂題目呢?
原因是因為老師之前看到了日本電影《砂之器》,而讓老師對日本推理電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松本清張在推理界是社會派,是讓人看完會感動,甚至感受到人性的醜陋、不堪等等
重點不是在解謎或是找出兇手,而是將社會上的人性刻畫至極
顯露出人最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
又因為日本民族性使然,因此才會有像《告白》這類令人驚心動魄的電影(聞天祥老師也承認,這部片非常的令他震懾)
這次的分享,讓許多民眾了解到推理的電影原來也有非常多不同的面向
老師笑說,他是看了電影之後,才會去看原著小說的人,因為他的立場,一定是會比較站在電影那一方的XDDD
有民眾問說,往後會不會類似推理片的影展呢?
老師笑說,現在的奇幻影展和金馬影展就讓他非常"充實"了XD
可能暫時不會有推理的影展~但老師也有特別選一些推理的電影到奇幻影展裡,所以還請推理迷別擔心
因為在奇幻影展裡~還是可以看到推理電影噢!
講座結束後,有熱情的民眾留下來問問題。
下面這篇文章為老師準備的講座內容~若要轉錄請務必著名作者是聞天祥老師噢!
=====================================================
推理的眼淚 聞天祥
日本片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在台灣被禁映。至少在我讀國小的七0年代中期到八0年代初期,從來沒在戲院看到過日本電影。直到1980年首度舉辦金馬獎外片觀摩展,也就是今天的金馬影展,方才引進四部日本電影,包括《望鄉》(1974)、《砂之器》(1974)、《老師的成績單》(1977)、《二○三高地》(1980),而他們也成為1984年日片在台解禁後,最早叩關的一批片。
我記得國三某個下午放學後,我去專映外國電影的板橋戲院,原本打算要看的是好萊塢的《小精靈》(Gremlins,1984),不巧正好換片,不想白跑一趟的我,索性進去看了《砂之器》。這個意外插曲,卻讓我認識了日本推理小說及電影某些特別的個性。
《砂之器》的情節錯綜複雜,起源是在國鐵蒲田操車場發現一具男屍,從這具男屍調查起,才發現死者是一位退休巡警,而兇手竟然是即將與議員之女結婚的名音樂家。本片對調查過程的描述有點誇張,但真相大白後再花上大量篇幅描寫兇手與死者關係的段落,卻令人為之動容。原來行兇的音樂家和賀英良(加藤剛飾)年幼時與感染痲瘋病的父親(加藤嘉),從津輕一路乞討到龜嵩,只能以砂作成食器,貧苦至極,然而兩人的情深又叫人鼻酸。途中,父親病情加劇,被龜嵩的巡警三木(緒形拳)見義勇為送往隔離療養,膝下無子的他打算收養孤苦無依的男孩。不料男孩卻不告而別,多年之後,男孩不但長大了,還改名換性,成為知名的音樂家。某日,已經退休的三木巡警讀到音樂家結婚的消息,認出他就是當年失蹤的男孩,特地跑到東京告知其生父還活著的消息,而音樂家卻為了現在的地位與聲譽,竟狠心下了毒手。
這部根據松本清張同名偵探小說改編的《砂之器》,是由野村芳太郎執導,特別的是編劇除了和黑澤明合作多部經典而聞名的橋本忍之外,還包括名導演山田洋次。原來野村芳太郎是山田洋次的恩師,不但鼓勵他多寫劇本賺取生活費,更獨排眾議提攜他,讓山田的編導基礎奠定了相當好的功夫。因此《砂之器》是已經在導演成就多受讚譽的山田洋次回頭為恩師跨刀、「純編劇」的作品。
我想這個組合是讓《砂之器》如此特別的關鍵。這部電影最精彩的不是警員如何破案的過程,而是最後偵破者在交代事情來龍去脈時,影片隨其口述回到過去的這整個大段,貧苦父子一路步行流浪,小男孩不但意志超強,還要忍耐想讀書的慾望,父子兩相依為命的感情,已達煽情的頂尖,男孩與父親被迫分離,已彷如人間悲劇;好心的警察膝下無子,想收養男孩不成,日後又因為想找回長大後的男孩而命喪黃泉,更是荒涼悲慘。在功成名就後不認父親還殺死養父的男主角,在片尾指揮兼演奏「宿命協奏曲」時,奉命逮捕他的警探,悠悠說了一句:「這時候的他正在跟父親對話啊!」看似心狠手辣的兇手,到了這裡,竟也成為一個悲劇角色。原著作者松本清張本人表示,本片是據他作品改編的電影當中,他個人最滿意的一部。看來,推理到讓人掉眼淚,是被認可的。
湊佳苗是近年非常走紅的推理小說家,尤其是被中島哲也搬上大銀幕的《告白》,拍得鏗鏘有力、叫好叫座;黑澤清以五集電視劇呈現的270分鐘《贖罪》也細密深長,後來被剪成上、下兩部電影推出。相較之下,阪本順治導演、那須真知子編劇的《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則採取了「鬆散改編」的策略,雖然同樣聚焦退休女老師和教過的六個學生被同一件往事糾纏多年(師丈為救溺水學生而慘遭滅頂),並在探訪過程中一一揭露表象之下的其他真實,但電影完全不採原著藉由書信往返推動情節的結構,而改由老師親自走訪,因此不但少了通信者這個要角,甚至每個學生的背景、事發地點,都和原著大相逕庭,日文片名改叫《北方的金絲雀們》多少說明電影自身的個性。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電影版賦予了原著欠缺的地理特色(偏僻的北海道離島、分明的季節),增加了師生透過音樂開發潛能、促進情感的重要性。這些新添元素提供了影片在攝影、燈光、配樂上的新空間。結果這部提名日本金像獎12項的影片,最後囊括的正是這3個技術獎。不像學生角色的童年與成年皆由不同演員擔任,傳奇的日本影后吉永小百合穿梭詮釋了年輕任教與退休之後這兩個階段的女老師,如她在《北之零年》(同樣由那須真知子編劇)大幅降齡、跨越時空的考驗類似(本尊現年已68歲了),憑藉著過人氣質和細膩演技去化解年齡爭議,確實有其一貫嚴謹水準。而一字排開的華麗助演陣容(森山未來、滿島光、勝地涼、宮崎葵、小池榮子、松田龍平分飾六名學生),也十足吸引人。不過一來他們的戲份被彼此以及童年部分的小演員瓜分,再者從有限的篇幅裡要做到深刻也更形困難,雖然編劇已刻意加強他們對當年這場意外的責任與罪咎,甚至還為女老師多寫了一段與離島警察的戀情,但都有如蜻蜓點水,力度不夠外,節奏也過於類似、重複,整體藝術水準或抽絲剝繭的程度都難與《告白》、《贖罪》相提並論。
幸好本片擁有一個極度煽情且具有強烈爆發力的結尾,採用了和原著截然不同的救贖方式,善盡了老師的最後一堂課,也讓最後登場的森山未來在眾星當中脫穎而出,大賺觀眾淚水。終究證明了這部從推理小說而來的電影,接近通俗劇(melodrama)精神的程度遠多過推理懸疑的趣味。或者更說明了,這類社會派推理小說到電影的抽絲剝繭中,不盡是「惡」的發掘,而更多「情」的寫真,教觀(讀)者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啊!
影迷藏寶圖
野村芳太郎雖然和松本清張合作無間,可惜因時代較久遠,在台灣要找到兩人合作影片的DVD很難。比較容易找到的反而是松本清張原著、中村登執導的《波之塔》,或是野村芳太郎執導、改編自川端康成名著的《伊豆舞孃》。
當紅的湊佳苗則已有《告白》、《贖罪》、《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成電影並在台上映。